因为专业
所以领先
芯片封装可靠性测试是确保芯片在复杂环境和长期使用中稳定性的关键环节,其方法与标准需结合材料特性、应用场景及行业规范设计。以下是综合分析:
温度循环测试(TCT)
模拟高低温交替环境(如-65℃~150℃),通过1000次循环验证封装体抗热疲劳能力,重点关注金属间接触良率和材料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失效。
热冲击测试(TST)
采用液体介质(如高温油/低温液氮)快速切换,测试抗热冲击能力,适用于晶圆级封装验证。
高温存储测试(HTST)
将芯片置于150℃氮气环境中500-1000小时,评估高温下物质迁移(如Kirkendall孔洞)对性能的影响。
蒸汽压力锅测试(PCT)
在121℃、100%湿度、2个大气压条件下测试12-24小时,评估封装体抗化学腐蚀和塑封异常能力。
加速湿度测试(HAST/BHAST)
高温高湿(130℃/85%RH)+偏压(1.1V)环境加速老化,模拟极端气候下的离子迁移风险。
跌落测试
模拟物理冲击,检测封装材料和焊接点的机械强度,适用于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
偏压加速测试(如HTRB)
高温反向偏压(150℃/100V)下测试漏电流稳定性,评估MOSFET、SCR等器件的耐压能力。
Precon测试
模拟运输和存储中的温湿度变化,作为其他测试的预处理步骤,确保测试条件贴近实际场景。
国际标准
JEDEC:定义通用半导体测试流程(如JEP47高加速测试、JESD22-A108高温工作寿命测试)。
MIL-STD:军用级标准(如MIL-STD-883),要求更严苛的温度循环(-55℃~125℃)和机械冲击测试。
AEC-Q:汽车电子标准(如AEC-Q100),覆盖高温存储(150℃/1000小时)和温度循环(-40℃~150℃)。
行业定制标准
IPC:电子制造标准,强调封装工艺与焊点可靠性(如焊锡性测试、X射线检测)。
IEC:针对封装材料的耐温湿性能(如IEC 60068-2-78湿度敏感等级)。
流程设计
分层测试:先进行Precon预处理,再依次执行温度、湿度、机械应力测试,最后验证功能恢复率。
自动化集成:采用ATE(自动测试设备)和边界扫描技术,支持多通道并行测试(如1000片/小时)。
失效分析
无损检测:X射线扫描焊点空洞率(≤25%)和裂纹。
电学诊断:通过四线法测量接触电阻(≤50mΩ)和漏电流。
消费电子:侧重跌落测试和高温高湿(如手机芯片)。
汽车电子:需通过AEC-Q100的高温循环(-40℃~150℃/1000次)和振动测试。
挑战:高频封装(如5G射频模块)需解决微间距(0.4mm)探针接触和信号完整性问题。
智能化测试:AI算法优化测试策略,预测老化曲线。
绿色制造:推广无铅焊料和环保清洗工艺,降低碳排放。
三维集成测试:开发TSV(硅通孔)互连检测技术,适配3D封装。
芯片清洗剂选择:
水基清洗的工艺和设备配置选择对清洗精密器件尤其重要,一旦选定,就会作为一个长期的使用和运行方式。水基清洗剂必须满足清洗、漂洗、干燥的全工艺流程。
污染物有多种,可归纳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离子型污染物接触到环境中的湿气,通电后发生电化学迁移,形成树枝状结构体,造成低电阻通路,破坏了电路板功能。非离子型污染物可穿透PC B 的绝缘层,在PCB板表层下生长枝晶。除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污染物,还有粒状污染物,例如焊料球、焊料槽内的浮点、灰尘、尘埃等,这些污染物会导致焊点质量降低、焊接时焊点拉尖、产生气孔、短路等等多种不良现象。
这么多污染物,到底哪些才是最备受关注的呢?助焊剂或锡膏普遍应用于回流焊和波峰焊工艺中,它们主要由溶剂、润湿剂、树脂、缓蚀剂和活化剂等多种成分,焊后必然存在热改性生成物,这些物质在所有污染物中的占据主导,从产品失效情况来而言,焊后残余物是影响产品质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离子型残留物易引起电迁移使绝缘电阻下降,松香树脂残留物易吸附灰尘或杂质引发接触电阻增大,严重者导致开路失效,因此焊后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洗,才能保障电路板的质量。
合明科技研发的水基清洗剂配合合适的清洗工艺能为芯片封装前提供洁净的界面条件。
合明科技运用自身原创的产品技术,满足芯片封装工艺制程清洗的高难度技术要求,打破国外厂商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为芯片封装材料全面国产自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推荐使用合明科技水基清洗剂产品。